文件名称: | |||
索引号: | |||
公开目录: | 公开责任部门: | ||
发文日期: | 公开形式: | ||
生效日期 : | 有效期: |
8月初,市区地下管网施工的报道引发市民广泛关注。8月9日22时,当资江南路西湖桥桥头地面渐归宁静,如今再次深入地下10米的施工现场,近距离记录施工人员如何夜以继日,为疏通“血管”、筑牢抵御内涝的“地下防线”的全过程。
地下10米的探访
刚踏入地下施工点,一股混杂泥土味的湿热空气便扑面而来,温度远高于地面,短短几分钟,汗水已浸湿额头。管道内部更是挑战重重,管壁湿滑,行走需紧扶支撑。而这闷热湿滑的空间,正是施工人员整夜奋战的“战场”。他们扛着工具,在狭窄的通道中熟练穿梭。
施工现场,新铺设的雨水管道直观展示了工程的意义。施工作业人员冼永雄指着直径2800毫米的新管介绍:“以往雨污合流管道直径仅800毫米至1000毫米,如今新管道已扩容至1500毫米至2800毫米,过水能力大幅提升。”此次改造不只是这一段路“升级”,学院路、陶家冲等18个历史积水点都在重点攻坚名单里,改造完成后整个管网的防洪能力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。
“一点一策”治内涝
“治内涝,不能一刀切,得‘一点一策’。比如管径小了就加新管,局部管道塌了就修复,排水太集中就建分流站,雨污管合流就采取雨污分流。目前施工的路段,采取的是‘管径小了加新管’的方案。”大祥片区易涝点改造工程一标项目经理张希然如是说。
在施工方式上,也藏着“巧劲”,机械顶管代替人工挖掘。据介绍,目前全市共有6个地下作业工地在推进防涝工程,其中2个工地采取了机械顶管方式,施工中常遇到石方路段,以往人工顶管每天最多只能推进1米,而机械顶管每天能推进10米,大幅加快了施工进度。
西湖桥桥头路段采用泥水平衡机械顶管工艺:油缸推动机头前进,岩石机刀盘切削土体,进水管向刀盘送水,切削物料经排泥管送至泥水分离器,分离出渣土与泥浆水,泥浆水循环回刀盘,随着土体持续被切削输送,新管道随机头同步推进。
深夜的地下,机器轰鸣声里藏着城市的期待。这些在闷热潮湿中坚守的施工人员,正用汗水和技术一点点疏通城市的“毛细血管”。(邵阳日报)